篆书的起源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,其发展主要包含两个阶段:一是雏形阶段,由早期文字逐步演化而来;二是定型阶段,形成规范统一的字体体系。琴虎书法教室具体梳理其起源历程。
篆书的雏形可追溯至殷商时期的甲骨文。甲骨文虽为占卜记录所用,但其已具备一定的线条特征与结构规范,为篆书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形态。到了西周,金文在甲骨文基础上发展,线条圆润,结构也稳定,逐渐呈现出篆书的早期特点,成为篆书雏形形成的重要过渡。
春秋战国时期,文字应用广泛,各国文字在金文基础上演变,形成了风格各异但线条圆润、结构繁复的“大篆”,这是篆书发展的重要阶段。秦朝统一后,推行 “书同文”,以秦国文字为基础整理规范,形成 “小篆”。小篆的出现标志着篆书走向定型,其字形统一、笔画规整,成为官方通用字体,明确了篆书作为一种独立字体的地位。
篆书的起源可追溯至殷商甲骨文时期的雏形阶段,经西周金文发展,在春秋战国形成大篆,于秦朝定型为小篆。这一过程体现了篆书从早期文字演化到规范定型的轨迹,篆书、甲骨文、金文、大篆、小篆是其起源与发展中的关键节点。